12月28日消息,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乒乓球项目在世锦赛、世界杯等国际大赛上包揽所有冠军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和参与了一系列项目推广、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12月8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美国前总统卡特共同出席了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并再一次肯定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在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回首半个多世纪,中国的乒乓球项目率先登上世界竞技体育之巅,并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始终保持着总体领先,同时在拼搏奋斗的过程中总结提炼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乒乓文化,业已成为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在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政治文化生活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在这里向与会代表汇报我们加强乒乓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思想认识上的领先是把握项目制胜规律、保持技战术领先的思想文化基础
经历了半个世纪辉煌的中国乒乓球,从称霸世界到孕育独特的“国球文化”,多年来一直拥有着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这种成功的实践活动背后,是以我们对乒乓球竞技运动内在规律的正确认识作为支撑的。先进性的表象,是屡次创竞技体育之先河,其根源则是思想认识的领先。如果说偶然的胜利不一定来自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把握,那么长时期保持优势的实践活动,必定同对乒乓球项目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密切相关。
在60年代初,针对欧洲人的防守型打法,根据我们的技术特点,提出了“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一举登上世界顶峰。随着世界乒坛的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也不断更新观念,70年代在“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中又加上了一个革命化的因素“转”字,到80年代又提出“技术全面、特长突出、没有明显漏洞”的理念。在世界乒乓球运动已发展到高精尖时期,女子技术男性化和一元优势、系统领先的先进理念又应运而生。针对新时期小球改大球、11分赛制和无遮挡发球等重大规则改变,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和提炼,对竞技新特点概括出了“三大、二快、一精”的乒乓球制胜规律的思想理念。这些在乒乓球运动不同时期提出的先进理念,无不体现出中国乒乓人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高端创新、深层挖潜、与时俱进的乒乓文化。
正是凭着这种常新常变的创新意识以及竞争至上的先进机制,近年来在面对世界打中国的格局以及对我们非常不利的规则改变时,我们总是能处惊不乱、积极应对,发挥我们举国体制的优势,动员全国乒乓界力量,研究规则,寻求新的制胜规律,发展新的技术特点,实施新的适应策略,使得每一次国际规则的改变,都变成了我们扩大优势的一次机会。这种技术创新的精神是我们50年总体保持优势的基础,也是中国乒乓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
二、以德治队,加强思想作风和团队文化建设
中国乒乓球队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除了依靠我们超群的技战术实力外,也有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的支撑。
50年前,为了帮助中国女队打翻身仗,徐寅生同志在女队的讲话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称之“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几十年来,几代乒乓人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乒乓运动的发展,并且在实践中提炼浓缩成“人生能有几回搏”,“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无私奉献甘当铺路石”,“胜了从零开始,败了打翻身仗”等乒乓精神,成为中国乒乓球队保持优势的强大思想基础和无穷的精神动力。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注意了基础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历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队内教育与队外教育相结合。运动员一入队我们就要进行队风、教风、训风教育,并作为日常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强化。近年来,军事训练都是乒乓球队冬训的第一堂课,让运动员学习解放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和纪律严明、作风硬朗、能打恶仗的拼搏精神。我们还定期组织运动员、教练员观看升国旗仪式,让他们感受“祖国在我心中”的神圣感。在大赛前,编辑历届奥运会中升国旗、奏国歌的录像画面,让队员在每堂训练课前集体观看,增强他们为国争光的使命感。我们还不定期地组织运动员深入学校、部队、企业、革命老区、灾区、农村,参加公益和慈善活动,在回报社会的同时接受教育,学会珍惜和感恩。请于丹、杨利伟、大学教授、企业高管等各领域优秀人物和专家来队讲课,同时编写下发《当代人生启示录》、《永远的丰碑》等教育材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运动员也正在普遍使用新媒体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民情,关心国家大事,利用微博主动与广大的乒乓球爱好者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有计划的教育和有益的活动,强化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加强队伍思想作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保证和推进以德治队计划的实施。 运动员、教练员管理制度、训练课管理制度、监控评价制度、生活管理制度、比赛管理制度、教练员竞聘、述职、考核制度、运动员竞争制度等等,这一整套制度体系已经成为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客观的讲,乒乓球项目是举国体制的受益者,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训练机制和模式是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但同时也付出了一些牺牲和代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们偏重运动训练,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重视不够,导致运动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乒乓文化和乒乓竞技的精髓理解得不够全面和深刻,影响了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和临场发挥,同时也对他们退役后的再就业构成一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近些年来我们根据总局的安排,加强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首先,大力倡导有什么素质打什么球的理念,提高运动员对文化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有计划、有制度地在国家队组织文化学习,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比如:聘请专业的英语教师每周到队里讲课,并随队到集训基地授课,有效地提高了队员的英语水平。在全国青少年比赛和全国青少年集训期间,增加文化课考试,凡是考试不及格的,均没有参加比赛的资格,促使地方训练部门重视青少年队员的文化教育。这项政策,我们还会坚持下去,并将逐步增加试题的难度和题库的数量,使其成为让运动员真正重视文化学习的杆杠。
为了从根本上转变运动员缺少文化学习的现状,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体教结合之路,2009年9月,我们在江苏南通成立了与南通市政府共建共管的中国乒协乒乓球运动学校,招收全国各地的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边学习、边训练,走真正的体教结合道路,先行先试,立意培养有文化的乒乓球世界冠军。目前,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60名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9月,我们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在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学府。中国乒乓球学院旨在培养多学科、高层次的乒乓球人才,并与各地乒乓球学校相衔接,形成体教结合一条龙的人才输送和培养体系,使体教结合在体制上得到保证,从而为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从提供后劲和保障。
四、更新观念,积极开展乒乓球国际推广与发展计划
在中国社会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体育爱好者对长期称霸世界的中国乒乓球比赛成绩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要想继续提升乒乓球项目的影响力,就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群众基础最广泛、文化底蕴最深厚等软实力,推进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些年来,一些国家领导人来华与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签署的一揽子合作协议中,很多都包括乒乓球的交流合作计划。我们在总局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不惜人力、物力、财力,认真落实合作交流协议,为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增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不懈努力。
根据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不够均衡,项目影响力有所下降的状况,中国乒协国际推广与发展计划于2008年应运而生。我们认为,作为乒乓强国,应具有战略的思维和世界的眼光,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提高乒乓运动水平,同时籍此推广中国乒乓文化。为了全面落实这个计划,中国的俱乐部联赛已经从本土化向国际化过渡,每年都吸引众多的国外运动员到中国参加各种级别的俱乐部比赛,形成强大的乒乓球国际化市场,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联赛正逐渐成为世界乒乓球职业联赛的中心。
另外,每年在中国举办的各级各类国际比赛也是我们推广乒乓文化的极好平台,利用我们优秀的办赛能力,每年都吸引上千人次的国外运动员来到中国,在参加比赛的同时亲身体验中国的乒乓文化;我们充分发挥各地乒乓基地、培训中心和各省市乒乓球训练的资源优势,每年集中组织两次国际高水平运动员集训,让他们与我们国家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共同训练,提高水平;我们每年固定组织两次青少年国际比赛,并利用比赛的机会,组织国际青少年训练营;我们每年专门拿出100多万元资金支援第三世界开展乒乓球运动,派遣10余名优秀教练员援外执教,并在国内组织数10起第三世界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训活动;我们还有计划、有目的地派遣运动员出国打球,传播中国乒乓文化。我们还与国际乒联进行更大范围的合作,进行乒乓球的市场运作、产业开发、各类培训等。我们现在已有更多的年轻的专业人才,进入国际乒乓球组织,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为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的国际推广与发展计划,在世界乒坛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正所谓“国球财富,世界分享”。
五、体制创新促进职业乒乓球运动健康发展
中国乒乓球的职业化探索从1995年起步,至今乒已走过了17个年头。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开始走出国门,到国外打球教球,获得比国内高出几十倍的优厚待遇,国内乒坛因此出现了一种人心思外的情绪,动摇了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竞技基础。在这种情况下,乒羽中心于1994年迈出了职业化探索的第一步,在举国体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体制和职业化体制并行的双轨制发展,尝试走市场化、社会化道路,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人才的模式和体制,并于1995年举办了首届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联赛。
目前,虽然处于职业化初级阶段的俱乐部联赛模式在机制体制上还有很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进一步改革调整和完善。但事实已经证明,双轨制的运行,不仅没有降低我们的竞争力,还为奥运争光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运动员在每年3个月的俱乐部联赛期间,通过激烈的比赛竞争,提高了技战术水平、比赛能力及抗压能力,真正达到了国内练兵,国际争光的目的。在俱乐部联赛举办以来的4届奥运会上,我们共夺得全部16枚奥运金牌中的15枚。俱乐部联赛的举办,还合理地提高了教练员、运动员的待遇,稳定了队伍,留住了人才,不仅在国内形成了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也吸引了“海外兵团”的回归和许多国外优秀选手来华参赛,满足了老百姓观看高水平乒乓比赛的需求,为我们打造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中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以超级联赛为龙头的俱乐部联赛体系已经形成,现已有7个级别的俱乐部比赛,每年约有1500多人参赛,形成了层层衔接的人才培养梯队,为我国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我们一定要继承乒乓球队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队伍的文化建设,弘扬乒乓精神,认真积极地做好各项备战工作,努力完成总局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为推动乒乓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刘凤岩
2011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