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乒乓球队走上全面辉煌的36届世乒赛上,有一位在赛场上激情四射的铁血姑娘在其中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叫张德英,那年她28岁,是她最后一次参加世乒赛。
从34届就开始担当中国队绝对主力的张德英,每次在团体中都有着惊人的表现:34届在团体决赛第三盘战胜郑贤淑,帮助中国队3比0获得冠军;35届团体决赛一人独拿三分,关键时刻将中国队头号劲敌朴英顺斩落马下,使中国女队再次站在了世界之巅。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团体赛中骁勇善战的她却在单打中鲜有建树,34届输给朴英顺,35届又意外被郑贤淑逆转,36届世乒赛是她最后的机会。“整个比赛团体我打得很精彩,尤其是决赛我和曹燕华的双打相当默契,在大家的配合下我们又拿下这届团体冠军,单项比赛中我俩的双打也是势在必得。”
奔着单打冠军去的张德英,一路顺风顺水地闯入女单四强后,遭遇了自己年轻的队友童玲。那场半决赛,张德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打下来的,稀里糊涂地输了之后,她泪如雨下。 “没办法,这就是命。团体每次都靠我拿分,单打老跟我没有缘分。”失望、懊恼、心酸,张德英哭得天昏地暗,多年的努力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自从1961年开始打球,即使是文化大革命也没有熄灭张德英对乒乓球的热爱,学校不能打球就骑自行车到处打野球。1969年下乡到黑龙江农场,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这无疑是给运动生涯判了死刑,可是为了心中那一点点的希望,张德英依然坚持着。她做过木工也干过装卸工,甚至当过逃兵跑回上海,受了处分,为了乒乓球吃尽了苦头。看到自己的同学,昔日的伙伴先后进入国家队,也曾绝望过,也曾想过放弃,最后还是咬牙走了下来。“这一生为打球经历的太多了,磕磕碰碰什么活都干过,我的道路不像别的运动员那么顺利。”终于等到守得云开见月明,进了国家队,打上了世界比赛,命运却又跟她开了玩笑,“单打之痛”成为她运动生涯中最大的遗憾!“36届对我来说是一个坎儿,团体世界冠军拿了,但总是给我点波折,其实当时我的技术还是不错的,徐主任也认为我这个球还可以继续打,但是无论双打还是单打年轻的队员都已经上来了,所以我还是选择了退役。”
虽然单打冠军梦未圆,生活还要继续。从未被命运击垮的张德英1982年回到上海当了教练,这份工作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份美差。
就这样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吗?折腾惯了的张德英还真有些不适应。“那时美国洛杉矶有一个华人叫王景聪,很欣赏我打球,他知道我想去美国之后,打电话打到我家里,说可以给我做担保。”面对这样一个机会,张德英几乎是毫不犹豫就决定出国,甚至忘了自己连ABC都不会。带着400美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她飞往美国,飞机上巧遇排球运动员周晓兰。到洛杉矶后住进王景聪家里腾出的一个房间时,她们才真正意识到已经身在异乡!她和周晓兰俩人相互对视,抱头痛哭,“我们这算干什么啊,好好的两个人跑到这个小屋,睡在一张床上。”
初到美国,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甚至连做菜这种简单的事张德英都不会做。“我带了个小锅去烧菜烧饭,忘记关电炉子,把锅烧穿了个洞。什么都要自己干,什么都要从头开始。”但张德英是幸运的,她的名号早已闻名美国乒乓球界,第二天美国乒乓球协会就知道中国的张德英来了,马上来邀请她教球,并给了她半个月的薪水。拿着这半个月800美金的薪水,张德英觉得心里有了底——再苦她也不会被饿死,然而这个底气仅维持到第四天!学校要开学了,学费要1300美元。张德英脑子一转,有了主意,她把邓小平给她颁奖的照片、她和尼克松的合影,以及五块金牌都带到了学校,希望校方能给她奖学金。这一战术果然奏效,学校经过研究之后,给她免掉了1000美元的学费。
危机过后,33岁的张德英过上了一边读书一边赚钱的日子,学校离住的地方很远,每次都要转车,下课后要迅速赶回来教球,有的时候还要去饭店端端盘子赚些小费,这样才能保证生活。一次,一个在拉斯维加斯的韩国教练需要一批海绵,并且要求当晚送达,为了做成这笔买卖,刚学会开车的张德英将车狂飙到一百多迈,现在想想她还后怕,从此再也不敢开快车。“这么苦啊?”经常有人这样问张德英。“对,就是这么苦,没办法,生存逼的!”张德英身上带着这么一股狠劲儿。
因为学球的人越来越多,张德英的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可终究是异国他乡,再好也不如家乡,强烈的思乡之情时刻萦绕在她的心中。1997年底,张德英回到了上海,在政府和各界领导的支持下,在卢湾区开了一家乒乓球俱乐部,对于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这名58岁的前世界冠军心怀感激:“祖国没有忘掉我们!”
现在再回头看看,三十年前的遗憾已成为过眼云烟,留给她的是坚韧的毅力和激情的性格:“36届的单打对我离开国家队以后的人生是很好的磨练,让我面对什么事都能够坦然,而最让我难忘的是在美国的那段艰辛岁月,在那里我看到学到了很多东西,什么事情都靠自己,从四百元钱开始,去一分一分奋斗。这些都是乒乓球教会我的,我这一辈子得益于乒乓球的真是太多太多。”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