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乒乓球学院诞生幕后 四年本科涵盖硕士博士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soloya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6日 点击数:

  这是世界上唯一一所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校学院,它将拥有从本科到博士的学历教育,并经历了中央与地方的数年权衡,最终冠以中国之名。

 

  与那些以培养夺冠机器为终极目标的传统体校不同,在中国乒乓球学院竞技失败的运动员,还有机会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选择别的轨迹,而不是豪赌人生。

 

  面对国际上的不满,中国乒乓球学院担负着为自己培养对手的任务,以避免“独孤求败”的诟病;而谋划中的中国乒乓球学院海外分院的推广计划,其雄心是类似孔子学院那样,传播中国软实力。

 

  谋划中的乒乓球学院海外分院的推广计划某种程度上复制了孔子学院的模式:授权的国外合作单位要提供房产、经费和人员,并接受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指导。“我们的目标是为全球培训乒乓球运动员,而乒乓球是中国的‘软实力’,可以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形象。”从为中美外交破冰铺路,到包揽所有世界金牌提振民族士气,再到为体育体制探路,直至传播中国软实力,乒乓球在中国的政治使命正不断扩大,而中国乒乓球学院的诞生过程本身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被逼出来的试点——避免运动员“豪赌人生”

 

  10年前,乒乓球甚至中国的体育竞赛就遭遇了选苗危机。冲冠失败的悲惨命运,使得独生子女一代的家长们不再希望孩子豪赌人生。

 

   由于为国争光被视为第一要务,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的体育举国体制并不允许运动员有大量时间投身文化学习。据媒体报道,武汉体育学院社科院院长高雪峰曾表示,无论业余体校还是运动学校,由于文化学习常常被中断和耽搁,“绝大多数从事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始终在一个很低的文化水平上徘徊。”表面看来,这丝毫不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屡创佳绩: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在乒乓球项目上包揽了所有金牌,但一个不被外界注意的隐忧是,后备人才选拔危机已现。

 

  早在2000年,许多业内人士就已经嗅出了危机的苗头。彼时,独生子女一代的“90后”、“80后”开始长大成人,冲冠失败的悲惨命运,让父母们谨慎。“除非是家境特别困难的,一些大城市的家长不再愿意让孩子豪赌人生,竞技体育还是很苦的。”前世界冠军、北大方正乒乓球俱乐部总经理刘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但乒协乒乓球学校和中国乒乓球学院提供的出路,或许可以提高家长的兴趣——高中毕业后,除了国家队、省市队这些传统路径,孩子们还可以到中国乒乓球学院继续深造,除了乒乓球训练外,还将接受正规的大学本科教育并获得正常的学位——按照学位设置的规定,学生毕业之后拿到的是教育学学位,“本科硕士和博士都不例外,在最后会附上‘乒乓球运动专业’。”中国乒乓球学院执行理事长、上海体育学院院长章建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意味着,失败的运动员,还有机会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选择自己另外一个人生。

 

  “独孤求败”之忧和“乒乓球孔子学院”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公开表示,希望中国能帮助其他国家提高运动水平。

 

  更关键的是,中国乒乓球队还要面对国际的压力。章建成透露,其实早在北京奥运之前的2005年和2007年,国际乒联就曾分别计划在北京体育大学和北京大学设立研修中心,为各国选手到中国合练提供机会,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是月中旬,教练刘国正带领男乒二队到德国杜塞尔多夫俱乐部同当地运动员一起训练,拉开“放养”的序幕,但效果并不明显——在之后的横滨世乒赛上,中国队再次包揽五个单项的冠亚军。于是“圈养模式”被采纳:今年中国乒乓球甲A联赛上,将有四支外国球队参战。

 

  中国乒乓球学院的诞生,无疑将把“圈养模式”固定化、正规化。“圈养计划”通过学院下属的国际乒联研修中心实施,那些外国教练、裁判员和青少年,将会获得包括刘国梁、施之皓在内的中国顶级教练的指导。

 

  乒乓球海外分院的推广计划某种程度上复制了孔子学院的模式:授权的国外合作单位要提供房产、经费和人员,并接受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指导。孔子学院在过去的6年中,曾经取得了将近300所的奇迹。

 

  体育背后的政治逻辑——上海的争夺与雄心

 

  上海曾是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但近些年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而中国乒乓球学院将重新点燃上海的希望。

 

  一个疑问是,为什么这所以“中国”命名并承担了如此重任的乒乓球学院落户在了上海,而非北京。

 

  2001年,原先同样隶属于体育总局的上海体院划归上海市教委主管,每年的教育经费由上海财政划拨。

 

  比资金更为棘手的是编制。“要高配是因为体育总局希望它不是一个上海体院下属的二级学院。”章建成说,在全国编制总量不再增加的前提下,体育总局要想申请新的编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还要副厅级的领导职数。

 

  曾参与此事的刘伟对记者回忆,北大“经常做一些跟国家民族联系比较紧密的事,校领导很重视”,但因为考虑到硬件软件力量都不如其他专业体校,北大最终放弃了这次合作。2009年春节过后,在上海乒坛名将徐寅生的牵线下,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和蔡振华的手牵到了一起。“我当时给蔡振华发短信;‘愿意放在上海吗?’他说:‘会考虑’,但沈晓明副市长的答复是‘全力支持’。”徐说。“上海曾是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但近些年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徐寅生说,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到来重新点燃了上海的冠军梦。

 

  唯一可以看得见的回报是,可以多培养点本地的世界冠军。“今年122个学生有15个来自南通本地。”校长严鼎生说。

 

  革命还是改良?矛盾中的体教结合

 

  无论举国体制在未来将继续被赋予何种地位,但以中国乒乓球学院为代表的“体教结合”的技术性新思路将在几年之后得以验证。

 

  创办这两所学校,在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蒋志学看来,“主要是为了响应国务院号召”。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一份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生活保障,“推动中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总局随后选择江苏、上海等省市展开为期1年的试点。

 

  因为政绩考核指标不同,在中国,体育和教育部门这两个并行的系统在推行“体教结合”时往往各自为政。失败的校园足球发展计划可以佐证这一点。

 

  去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组成领导小组,决心用“体教结合”让“足球从娃娃抓起”变为现实。但一年多过去了,这次“历史性的联手”却未见任何起色。一位参与该计划的足协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教育部门只是表表姿态。足球搞不搞得上去,跟教育部门没有直接关系。无论校长还是教育局长,关心的都是升学率。”简单的是,这次成立中国乒乓球学院时并没有遇到类似的瓶颈——由于上海体院具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所以只需明年向教育部申报“乒乓球运动专业”即可。

 

  而中国乒乓球学院的大学生们也要在稍迟一些,证明他们存在的价值,并为中国的体育体制,寻找一个技术化解决的道路。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

【打印】 【返回】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