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消息,以下文章来自乒乓球杂志《乒乓世界》:
李晓东: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的心胸
1989年世乒赛时,我正在国家青年队当男队主教练。当时国家还不富裕,队里的经费也少,我们十几个人,包括湖北省的冯梦雅、黑龙江省的孔祥智等教练,先是坐了五天火车到了莫斯科,在那休整两天之后,又继续坐火车到德国。同样的行程回国后,感觉自己的腿一个月内都没有什么知觉,就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样。途中在莫斯科休整时,印象最深的是人民币特别值钱,在那里换成卢布比较好用,所以大家在莫斯科的感觉特别好,好像都成了大款,用一块电子手表或者一双懒汉鞋的钱就可以管一路人的吃喝了。
到德国之后,我们没有住酒店,而是租住了一家民房。两个人一间房,价格还比较便宜。房主是一个面包商,家里有点钱,算是当地的中产阶级。大会休息的时候,我们还去了他的工厂参观。德国人平常在家里时跟我们没啥两样,也挺懂浪漫,但是一工作起来就特别严肃严谨、珍惜时间、节奏也很快。他们在工厂里做事全都是跑步进行的,当时让我有些震动。我觉得德国这个民族之所以经济特别发达,和他们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虽然他们在二战中对全世界有过不负责任的行为,但从整体来说,这个民族还是很优秀的。
那届世乒赛是我第二次观摩世界比赛。其实在比赛之前,男队里的情况已经不太好了,出发时搞得也很悲壮。感觉仗还没打,就已经没有信心了,就像去英勇就义似的。那届男队输球有诸多原因:一个主要是对于全面型的弧圈球,我们在打法上比较落后;再一个就是自信心不强。包括当时跟裁判也发生了一些问题,所以裁判在场上也判得很厉害。后来在总结时,全队更是觉得非常非常压抑。当时我在青年队带的正好是孔令辉、刘国梁那批队员,觉得肩上的担子挺重的。当时我们考虑比较多的,除了队里面的士气,再有就是从打法上能不能赶上欧洲的先进打法。
自那之后,我再也没来过这个城市,直到这次世乒赛。到这里发现地址还是老地址,只是体育馆里经过重新装修后要比原来更现代化。现在我已经不再主管队员,这次来就是帮队里总结一些东西,平时录一些其他队伍的技术录像。他们都说我辛苦,从早上10点开始到晚上最后一场结束,每天都是这样。我倒是乐此不疲的,本身我就喜欢看球,中间再能总结出一些东西,起码我觉得这对自己理解乒乓球以及业务水平都是一个提高的过程。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各方面条件也比过去好得多。比如说当时,我们在场上是十几个人、几十个人对着一万多人;现在不管在哪,哪怕在奥运赛场,中国人最少也有四分之一左右。而且,这次德国观众给我感触比较大的是,一万多人的体育馆能够全都坐满,这样的人气支持实在很不容易。中国作为第一世界乒乓大国,即使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都很难达到这样的盛况。
多特蒙德是乒乓球起家的一块“福地”,容国团在这里拿到了中国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是乒乓球项目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但是在33年前,我们在这里把团体斯韦思林杯丢了,所以中国队在这个城市一直没有拿过团体冠军的记录,这也算是一个历史的责任。对于这次比赛,队员们也都非常重视,除了夺冠任务,还关系到队里的奥运会竞争,原来有机会的想继续保持住自己的优势,原来机会弱点的也想通过这次比赛证实自己。这对他们五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就这次比赛的对手来说,德国队原来是波尔一花独秀,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真正从技术实力上可以与中国人功力悉敌的运动员。最近两年奥恰洛夫的势头也起来了,再加上鲍姆和斯特格,他们也都是世界排名二十多位的选手。所以刘国梁将现在的德国队比作当年的瑞典队,他们确实也具备了这个实力。蔡振华局长在比赛之前也说,从男线上讲,这次可能是挑战性最大的一次。
从赛后的结果来看,比赛确实能够证实一些东西。中国男队在发展中永不停顿,永远在找差距,永远在找问题,永远在削尖了脑袋想创新,想领先,如果没有这种信念而光凭技术的话,大家每天都练那么多,我们也不会比别人强在哪。而且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的话,技术实力就不会显示得那样强大。
在这届比赛中有一个场面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张继科与波尔打到第三局8:7时,他发球擦网,主动举了一下手。其实那个球波尔已经拉丢了,张继科却主动帮他“找”回来,帮波尔去和裁判说。我当时非常感动,也觉得非常舒服,我心说让外国人来看看中国人的心胸。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中国队在打法上也是非常的大气和兼容,我们把欧洲横板引进过来、把日本的直板反胶引进过来、把韩国直板单面拉引进过来,跟咱们自己的技术体系能够结合到这种程度,这都是一种心胸的体现。正是有了这样的心胸,中国乒乓球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地位。我也深深为生活在这支队伍中感到骄傲和自豪。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