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消息,发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发球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技战术的实施效果。如果一名运动员发球的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就可能给对手留下接发球抢攻的机会,使自己过早进入被动或失分状态。
随着国际乒联规则修改对胶皮颜色、球拍性能以及发球“合法性”的限制。运动员利用球拍的“怪、异”性能、遮掩动作或假动作等,以增强发球的直接得分或抢攻效果的“漏洞”被一一填补,发 球方(轮)的优势下降。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中国依赖发球与发球抢攻的近台快攻类选手受影响较大。其中以“倒板”发球著 称的前国手蔡振华,其从1984年的世界排名第一,短短三年,便退出世界前五十名。随着发球威胁性的降低,世界优秀运动员发球的技战术也作出适应性地调整。
第一、发球动作的选择与自身打法及特长技术的联系更加紧密。以马琳、马龙、柳承敏等为代表的前三板较强的选手。他们在抛球的高低、引拍动作中加入复杂的变化,触球后会做出不规则的假动作。以发球落点与旋转的隐蔽性迷惑对方,为前三板的发挥奠定基础。再如以张继科、波尔为代表的相持能力较强的选手,引拍及其触球前后不做过多动作,而是尽快还原,为抢攻及相持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发球的属性选择由强调旋转变化演变为强调落点变化为主、旋转变化为辅。以达到尽量抑制对手接发球抢攻,降低对手接发球质量,利于己方技战术发挥的主要目的。比如马龙的技术全面,正手特长突出,其发球的特点是落点变化多、旋转差异大、速度快,使对手接发球站位不稳,为其正手抢攻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发球的技战术组合,更加追求“旋转的反差与线路的主动变化”。规则修改前,许多选手依赖球拍的独特性能及发球动作的隐蔽性来误导对手,对手常出现连续“吃”相同(或类似)属性的发球。而规则修改对选手发球基本功的要求提高,选手的发球组合更加追求旋转的强烈反差及线路的主动变化,即便看清己方发球属性变化,对手的接发球质量还是较难得到保障。
第四、专项身体素质提高,大部分运动员更注重腿、腰腹、手臂、手腕、手指等肌群的爆发及协调发力的能力训练。此外,发球心理体系重构,由“让对手猜”逐步向“猜对手”转变。
从发球的发展趋势来看,运动员发球的技术动作、旋转、落点的选择朝向要与自己的打法、特长技术相匹配的方向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动作和身体的晃动,以迷惑对手,立足于对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等要素的高融合,树立发球为战术“服务”的指导思想。同时还要力求对发球基本功的训练与创新。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