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乒乓呈现两极分化 要么不会打要么挺专业

来源:新浪体育 编辑:soloya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2日 点击数:

  跨越大江南北,中国乒乓热持续50年热度不减,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冷热不均的情况越来越明显。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业余比赛,还是社区休闲健身,中老年人都是球台前的主力军,而青少年对乒乓球运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要么经过正规训练,打得非常好甚至走上专业道路;要么基本上没接触过乒乓球,根本不会打。大多数年轻人逐渐远离乒乓球,对这项运动越来越陌生。

 

  打乒乓适应人群广泛

  可以预防多种现代病

 

  乒乓球1890年在英国出现时是一项贵族运动,欧洲人至今把乒乓球称为“桌上的网球”。20世纪初,乒乓球运动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开展起来。

 

  其实,乒乓球是集健身、竞技和娱乐为一体的运动。场地设施要求不高,容易普及,且适应人群广泛,从几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不分男女,甚至残疾人,都可以体会乒乓魅力。

 

  北京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球迷徐先生告诉记者,前些年忙于工作,身体很差,甚至一度怀疑自己能不能活到60岁,于是拿起了球拍练球,收到奇效。像徐先生一样,许多中老年人多年在职场打拼,透支健康后,重新拿起球拍,活跃在健身队伍之中。

 

  乒乓球运动可以作为增强智力、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保健和康复的辅助手段,适合人们对眼睛、颈椎的锻炼需要。在感觉用眼疲劳时打上一盘乒乓球,眼睛跟着白色的乒乓球不断调节距离,可以缓解眼部肌肉僵硬不适。颈椎、腰椎等部位也会随着球拍挥舞得到锻炼。有研究表明,正在读书的青少年学生如能经常打乒乓球,对预防近视眼效果很好,即便站在一旁看球,也会缓解眼睛的疲劳状态。

 

  冷落国球非孩子本意

  课业重挤占锻炼时间

 

  如今,社会上和学校里打乒乓球的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喜欢打球的学生反而少了呢?首先是缺少一份激情。中老年爱好者热衷乒乓球运动首先是有“乒乓情结”。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今天的孩子已不能完全理解父辈当年的乒乓情结,应试教育带给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挤占了体育锻炼的时间,许多孩子没时间摸球拍。

 

  北京一位65岁的李先生经常和一群老球友在朝阳公园露天球台打球。他认为孩子不去打球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学习压力太大,课业负担重,课外活动空间太小,他10岁的孙子每天作业量大到有时候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写完,现在刚上小学四年级,上高中以后,恐怕要熬夜了。不是孩子不喜欢乒乓球,是真没有时间。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孩子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越来越少,这是现在我国乒乓球普及程度远远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原因之一。

 

  相当多的学校把学习成绩看成重中之重,没有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当成学校的责任。电脑游戏等新的娱乐形式对学生有挡不住的诱惑,打乒乓球就更靠边站了。

 

  国球需要金字塔基础

  让更多学生享受乐趣

 

  据统计,我国乒乓球爱好者超过一亿人,仅乒乓球教练人数,就超过外国所有乒乓球运动员的总和。乒乓球在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金字塔结构,人数众多的球迷就是金字塔的塔基。拥有如此庞大的乒乓球运动人口,中国自然能不断涌现一代又一代世界冠军。如果球迷队伍老化,缺少青少年传承,若干年后,金字塔塔基削弱,潜在的危机就会显现。

 

  现如今,民间的各种乒乓球赛热火朝天,在政府、企业、社区、乡村都挺热门,随便一处文化活动站都不难找到一张球台,国家体育总局实施的农村健身工程也把乒乓球台列为起码的硬件标准。乒乓球最有条件成为城乡推动全民健身的龙头项目。来自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全民健身性质的大型乒乓球比赛增加到每年26项,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八九十岁,比赛区域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省区市。中心副主任于斌说,未来5年是全民健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通过学习、研究,把握特点和规律,创新思维、拓宽思路,从全局上研究、思考、制定乒羽项目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记者采访乒乓球传统校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学校拥有一支实力超群的乒乓球队,而是学生人人会打乒乓球。副校长朱贺超说,我们把乒乓球传统项目变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每年组织普通学生的乒乓球比赛,充分体现学校的乒乓特色,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校还用中国乒乓球队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记者了解到,全国中小学有为数不少的乒乓球传统校。这些学校不应单纯追求运动成绩,而要延续传承“乒乓热”,带动更多的青少年体验打球乐趣,逐步向社会延伸,扩大影响力,以“乒乓文化”加固“国球”的基础。朱校长说得好:“学会打乒乓,也许会成为学生终生喜爱、长期坚持的锻炼技能之一。”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

【打印】 【返回】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