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技术的基本原则
所谓乒乓球技术的基本原则,就是指各种乒乓球技术共同的、根本的或基本的出发点与要求。现代乒乓球运动的技术多种多样,每个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又各有差异。但究其本质,凡是在比赛中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无不同时具备准确性和威胁性。
1准确性
就是自己击球不失误或失误少。
2威胁性
就是击过去的球,能给对方形成威胁或让对方失误。
准确性与威胁性不是孤立存在的。试想,如果连自己击出的球能否按规则要求回至对方台面都无法保证,球的威胁性从何谈起。同样,如果击出去的球仅是符合规则的要求,质量不高,给对方一点威胁都没有,击球的准确性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准确性与威胁性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自己击球的威胁性人,对方回球的威胁性就小,甚至回球失误。这样,自己即可减少失误,威胁性也就转化为准确性了。又如,自己击球不失误,对方失误的机会就增多,准确性即转化为威胁性了。
击球的准确性与威胁性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就一般情况而言,击球的威胁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现在单纯靠准确性想获得比赛的胜利,是根本不可能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攻球手之所以能冲破欧洲削球手的防线,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海绵拍的出现,增大了攻球的力量。20世纪60年代,中国攻球手又依仗快速灵活的打法而在世界乒乓球坛显示出优势。
20世纪70年代,欧洲选手将弧圈球加以发展,提高了速度和旋转,扩大了使用范围,从而形成了欧、亚对抗的新局面。从世界乒乓球技术的三次大变革来看,就其主要方面还是击球威胁性的提高。削球类打法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基本处于每况愈下的境地。但是,在这当中的各个时期,也还有个别的削球手显露峥嵘,如张燮林、陆元盛、梁戈亮、童玲、陈新华、丁松、松下浩二等。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就是加强了旋转的变化和削中反攻的能力,这就是在削球准确性的基础上,突出威胁性。
一名乒乓球运动员在初学时,往往以提高击球的准确性为主,而后则会在不断提高击球的速度、力量、旋转、落点和弧线的前提下,再不断提高击球的准确性。总结世界乒乓球技术发展的历史和个人技术提高的过程,不妨归纳成这样两句话:在击球准确性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击球的威胁性;在不断提高击球威胁性要求的带动下,击球的准确性亦应得到相应的提高。哪些技术最善于将击球的准确性和威胁性统一起来,哪一项技术就最先进;哪一位运动员善于将击球的准确性和威胁性相结合,哪位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就高。
击球的准确性和威胁性没有绝对的定量标准,它是随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与运动员个人技术的提高而有所变化。如20世纪50年代每秒50转的球可能就有威胁了,20世纪60年代就要每秒70转;而恐怕每秒lOOr的球都不具威胁性。至于击球的准确性,就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了。到底要打到多少板才算
准确,的确没有一个标准可参照。
准确性和威胁性是乒乓球技术的基本原则,我们在研究和运用它时,应自觉地运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切忌用静止、孤立、片面或绝对的观念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