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11年来说,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标准的体育小年。没有冬奥会,没有夏奥会,也没有世界杯,这个略显尴尬的年份,似乎天然无法以某一种聚焦的方式,赢得媒体以及外界的广泛反应。
可以理解这种对于热点的追逐,但2011年依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年份,对于愿意深度关注中国体育的人来说,这一年甚至保有更多的深意。在关于这一年的回溯中,职业体育、优势项目、国内联赛、全面健身,等等,都是不能忽视的切入点,让我们先从职业体育说起。
当然不能说在这一年中国的职业体育有了质的提升——虽然中超明显回暖,虽然CBA联赛因为NBA的停摆而迎来众多巨星。但毫无疑问,中国职业体育在这一年迎来了爆发式的胜利——李娜——四大满贯赛两进决赛,其中一次夺冠。
李娜所引发的热情远远超过想象,法网决赛之夜,在央视体育频道和新闻频道,有超过1亿1千万的中国人选择了留守。在电视观众总体人数不断下滑的今天,这是难以想象的收视成绩。
做一个简单对比,女排世界杯中国队与德国队的关键一战,收视人数刚刚超过1100万,两场比赛的观众比约为10:1。排除转播时间是否处于黄金段等因素,依然能强烈感受到李娜所带来的效应。收视曲线显示,李娜的颁奖仪式后,依然有大部分观众没有换台,而是继续等待她的新闻发布会——他们无视了中间漫长的等待,甚至忘了去个厕所。
在2011年的夏天,你要是还不知道有个网球冠军叫李娜,那么你一定是远离了生活。就像2002年的世界杯,有学校决定凡是中国队的比赛一律停课收看,有老师质疑:“如果中国队夺冠,我们是不是连期末考试也要延期。”学生们一致认为,这位老师要么是远离了生活,要么是极富幽默感。
在央视正在进行的“2011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选”中,李娜出现在最佳女运动员的候选人中。对于这项办了10年的评选来说,最佳女运动员的竞争尤为激烈——这符合中国体育的特点。郭晶晶几乎每一次都会获得提名但至今无缘获奖,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年度最佳女运动员竞争之残酷。
法网后回国时,李娜曾表示,2010年的最佳女运动员评选,自己无法和获得了3枚奥运金牌的王濛竞争。言下之意,2011年,应无意外。有专家私下评论,李娜澳网夺得亚军,让今年的最佳女运动员竞争,从开年就几乎没有悬念,到了年中,李娜升格为法网冠军,则让此项评选彻底丧失悬念。
回到关于职业体育的话题。
在总量庞大且金牌众多的中国体育当中,真正能够参与到世界职业体育竞争的项目其实并不多。高尔夫球赛场,今年倒是有不少中国选手风生水起,但想要达到理想高度,尚需时日。开玩笑的说,预期的高球高度和遍地开花的高球球场没有必然联系。
姚明退役后,易建联尽管是中国篮球迷的寄托,但姚明的成就实在难以复制。顶级的足球联赛中,中国球员的消息显得冷冷清清。而在棒球、橄榄球、冰球、F1等其他标志性的职业赛场,更是鲜有中国选手的身影。这样的情形,不只2011专有。
在过去这一年的中国职业体育中,除了李娜带来的网球高光时刻,台球依然值得我们关注。虽然国际台球的发展也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职业化水准依然不容忽视。先说斯诺克。今年丁俊晖有两项重要收获:台球世界杯和温布利大师赛的冠军。
虽然前者是一项停办十年刚刚重回斯诺克大家庭的比赛,显得稍逊一筹。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项比赛是团体赛,和丁俊晖组成中国队的是梁文博。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等待后,终于又有中国球手赢得了世界冠军——虽然梁文博还并不是那么稳定。
斯诺克在中国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其带来的另一个效应就是中国女子9球的异军突起。借助中国人对台球项目的关注度(说是普及度也不为过),借助连续举办世锦赛的市场催化,中国球手正在形成集团优势。今年女子9球世锦赛,八强是一水儿的中国姑娘,潘晓婷之外,付小芳、刘莎莎、毕竹青们,登台亮相。
当年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时候,“什么是职业化”成为重要的社会话题。当时甚至有观点认为,既然足球是一种职业,那么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就已经完成了职业化。现在中国人当然会无视这种判断,看客和演员都越来越懂得职业化是什么。
初上舞台的孤独,自我管理的艰难,以赛为生的困顿,无时不在的商业准则,当然还有成功之后的巨大名利场,让职业化考验着每一个参与者或准参与者的神经,更考验着中国体育的勇气。
回顾2011年,依然会有类似的问题:这一年,职业体育除了网球、台球,还有什么?这一年的职业化收获除了李娜,还有谁?这样的问题本身当然没有问题,但略显苛求。
因为中国体育在世界职业体育范畴内的成功,显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李娜的法网夺冠,让2011年成为这条路上的重要一站。就像当年我们发现丁俊晖,就像我们当年看到孙继海们登陆欧洲。经历着国道上漫长的驾驶,不到达这些站,我们就不知道是否有望开上高速公路。
楚天运动频道装备您的运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