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世界前100对中国男网是奢侈 再年轻也注定是过度

来源:网易体育 编辑:物思羽lucky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5日 点击数:

  1998年,上海仙霞网球中心举行的喜力公开赛,是中国网球职业化的起始点。2011年戴维斯杯亚大区I组首轮中国队与中华台北队的“海峡德比”,今日回到“起点”开打。走过十三个年头,一项接一项的高规格国际网球赛,滋养了中国的网球文化;中国女网的突破一波又一波。唯有尴尬的男网“旧秩序”未被打破。网球场上的中国男人,继续集体迷失,或者说,从未崭露头角。

 

  世界男单前100,成为奢侈的梦想。而现在这批20岁出头的国家队成员,似乎已注定成为过渡时期的人物。

 

  没有领军人物

 

  刚刚退役的曾少眩,成为中国男队的队长。“‘李娜效应’一直在激励年轻的男网球员,她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网球的潜力,也推动了中国的其他球员努力去拼搏。与中华台北队,我们有得打。”但事实是,李娜效应带来的压力和希望,几乎是对等的。而中国男队,从未出现过自己的“李娜”。

 

  在中国,除了具有光荣传统的优势项目,新兴项目要想突破发展,大多需要领路人,一个真正能够唤醒市场吸引球迷的明星姚明、刘翔,还有丁俊晖、李娜,都是这样的先锋人物

  

  当年李婷、孙甜甜的奥运双打冠军,以及如今李娜的澳网亚军,在中国网球发展的历史上,都是浓重一笔。但女子网球和男子网球,用中国国家队总教练蒋宏伟的话来说——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女选手的培养相对简单,说得通俗点,找男选手来陪打,就行了。那男选手怎么办呢?”中国男网一直以来,都没有亮点。从早些年的朱本强、曾少眩,到之后一度被认为天赋不俗的王鹏,到最后都只是几个在中国网球圈内人士中有些印象的名字而已。

 

  所谓领军人物,不仅要有超凡的能力,还需具备领袖的气质。解读这支国家男队的阵容,人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柏衍是个“玻璃人”,不夸张地说,打一个月比赛,便要伤停半年;身高1.73米的吴迪能吃苦,球感也不错,他自己都坦言:“个子的确矮了点。”当今的世界男网,很难容下“张德培”式的选手。至于公茂鑫,李喆等人,也多是内战高手,没有鲜明的球风特点。他们,大多二十一二的年纪,在职业网坛,应该是能够看出未来走向的关键年岁。

 

  而眼前的现实是,依旧一片混沌。

 

  没有明确攻略

 

  曾收到读者来信,询问美国的网球学校和西班牙的网球学校,何处更具经济适用性?家长们,有心要把孩子送出国接受最先进的网球教育。不通过俱乐部,地方队伍和国家培养,自己走出去,也是近年来中国选手触“网”的一大选择。但这样的选择回报如何?

 

  能够“自主经营”的,多半家里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在澳网的时候,与彭帅的教练马伟开算过一笔账。十几岁的时候送到国外的网球学校,生活费和学费,一年5万美元算是一个中间价。“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有天赋,一旦开始打正式的比赛,哪怕是ITF低级别的卫星赛,只要开始旅行参赛,这笔费用就要成倍增加。并且在最初的几年,基本都只是砸钱,看不见收益,这对家庭的财政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在现行的国情下,接受传统的地方梯队式“成长教育”,似乎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

 

  但是比起女网的发展轨迹,中国的男网路线,却有些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地方网球学校里10岁左右的小孩子,一天要训练6到8个甚至10个小时;到了欧洲和美国之后,那里每天通常只练4个小时,过去靠长时间训练提升与维持的水准,当然会因此而下降。“所以,一定要找到合适自己的教练,学习细节上的东西;如果只是每天砰砰砰地对打,当然不管用。”

 

  训练固然重要,从比赛中学习更是不可少。但是中国男球员,因为排名的关系,只能参加低级别的赛事,并大多在亚洲参赛。亚洲球员的打法大体相似,相互之间已经很熟悉。曾经闯入温网八强的亚洲男一号卢彦勋给出自己的意见,“多打各种场地类型的赛事,多去欧洲比赛。”中国女网从双打起家,向单打转型的协调发展,脉络清晰。相比之下,男网的规划,缺少重点。孙晋芳坦言:“中国网球要真正走向世界,男子取得突破才能彻底摆脱落后面貌。”眼下来看,这一天,有点远。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

【打印】 【返回】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