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3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50届团体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中国队3-1逆转德国队,豪取斯韦思林杯5连冠,这也是中国队历史上第17次捧杯。
中国男队这次是在女团意外丢冠之后,顶着巨大压力卫冕成功的。出场的三名队员的表现固然很重要,但主教练刘国梁的用兵,以及整个世乒赛的备战迎战策略,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直通选拔 男队机制更活
在世乒赛结束后我们再来旧话重提,回顾男队与女队选拔的方式,其实很有必要。国乒男女两线都非常强大,不夸张地说即使分流出去三四支队伍,这些队伍都有在世界大赛上夺冠的实力,女团决赛战胜中国队的新加坡队就是很好的一例。如何在大赛前,运用参赛资格调动主力求员的积极性,这很有学问。
男队的五次选拔,采用了不同以往那种循环赛的模式,而是更残酷的单场直接淘汰的模式。这样的方式更贴近世界大赛残酷的真实,尽管五次选拔下来男队六大主力只最终PK掉了一个老将王励勤,但其余5人在期间得到的锻炼是非常大的。
刘国梁在设计这些比赛的过程中,很动了一些脑筋。而比较而言,女队的前两次次选拔还是传统的大循环的模式,最后两个名额基本还是采取教练组内定的方式。这样选出的5名球员的斗志和求战欲望,自然要逊色一些。
马琳现象 很显主帅智慧
奥运会单打冠军马琳的莫斯科之旅,完全可以拍成一部经典的好来坞大片。由于其他因素的干扰,马琳在前三次直通中无缘晋级。第四次又与王皓、王励勤上演三人PK,还是落选,最终才在第五场单独与王励勤的PK中艰难胜出。
而且马琳的后两次PK机会,还是通过自己在封闭集训中的努力刻苦表现挣来的。当时国乒已经有个上报到国际乒联的版本,男队五人名单里有王励勤而无马琳,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是这个阵容出征莫斯科的话,最终5月30日的结局会是什么样子。
马琳在与日本队的半决赛中,为全队拿下首分。在最后的中德决赛中,取得了最宝贵的两分。正是马琳的出色表现才帮助中国男队蝉联五连冠。但在马琳的背后我们更多地可以理解到,主教练刘国梁对马琳这名老将的状态、特点的把握,以及对他不同时间段如何激发其能力,挖掘其核心价值为全队关键时候所用的精彩之处。
用新人 循序渐进
刘国梁的用人智慧,是从这些年来王皓、王励勤、马琳三架马车长期轮流主政男乒得到的启发。施之皓对丁宁、刘诗雯两名90后的过度信任,是当年王楠、张怡宁长期固定统领女乒的遗留惯性所至。实际上刘国梁在小组赛阶段,给了许昕不少锻炼机会,但进入四强后他果断暂时放弃了许昕。
许昕与张继科比,的确要年轻一些。22岁的张继科是吃过苦走过弯路的人,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他相对来说刚善于去面对去处理。而如果把半决赛以及决赛这么重要的锻炼机会,白白地拿给许昕去锻炼。显然风险是比较大的。
刘国梁当球员的时候就是智多星,当教练后在这些细节上想得更细致。让许昕在半决赛对日本、决赛对德国的紧张比赛中坐在场边鼓鼓掌,感受一下气氛,就是对他很好的锻炼。而关键时候给张继科机会,更是体现了刘国梁的魄力和胆识。
莫斯科世乒赛如果有最佳教练奖项的话,中国男队主教练刘国梁将是不二人选。在比赛开始前5分钟,决定拿下奥运会男团主力王皓,让张继科出场打第三单打,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王皓的拍子有问题,状态难确保一定拿分。而张继科在与日本队的比赛中又打得不错,基于对这两名球员临战情况的最详细的了解,刘国梁做出了十分经典的这次换人,同时也换来了中国队3-1战胜德国队夺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