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球知识:浅谈乒乓球为什么为国球

来源:《乒乓世界》 编辑:物思羽lucky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2日 点击数:

  文/《广州日报》白志标

 

  同一天出差,又是同一时间到达首都机场,不同的是我去湖北,黑妹去大连。要不是她邀请写个采访乒乓球故事的体会,还真没有机会想想这些年与乒乓球项目以及相关人交往的过程。

 

  国球,这是人们对乒乓球的称呼,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这个原本属于外来的项目能被冠以此头衔,除了成绩、群众基础好外,真的还有其他原因。“个开放的媒体环境做记者这么多年,不管去采访什么样的项目,什么样的大明星,最关注的便是采访环境如何。

 

  记得已经过世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说过,一届奥运会的成功与否,关键是媒体如何评论。这句话对一个运动项目来说也同样如此,有人曾说中国足球形象的损坏与媒体不无关系,而媒体在足球报道上的不给力则与足球的采访环境密切相关。

 

  一个外地媒体的驻京记者,哪怕这家媒体每年广告收入让同行艳羡,但毕竟是地方媒体而已,因此我们无论是国家队还是联赛甚至是乒协、中心的重要通气会都出席,这与乒乓球界有个开放的媒体环境直接关联。在此,感谢新闻委员会主任夏娃老师,每次赛事或通气会对提出要求的媒体从不区别对待。

 

  乒羽中心大楼可能是体育总局训练局大院内媒体最容易进入的了,不是这里的管理不严格,而是对于媒体的采访需求一概受理。从中心领导到各部门负责人,与记者们可谓都是多年的朋友关系。乒乓球项目在国内关注度高,一旦有点事情就会立即受到瞩目。

 

  从联赛转会产生新标王到国家队参加大赛,再到运动员个人的正负面事件,运动队和中心都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举行的通气会也是开放态度的,不像有些个别项目大事小事对媒体一律遮遮掩掩,仅小范围“透露”相关情况,结果不仅达不到澄清事实的效果,反而引发外界更大的猜疑。

 

  这一点在乒乓界没有,无论是孔令辉当年的醉酒驾车还是马琳的离婚事件,国家队和中心直面媒体来答疑,而且对媒体的态度是来者不拒,也就没有了不明真相的各种流言与猜测。所以这些年来,尽管乒乓球也有过负面事件,但并没有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正面形象。

 

  顺便提一件事,或许也能佐证乒乓球这个项目的开放环境。蔡振华如今已是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在进入总局领导岗位前,曾担任乒羽中心主任,不过相信那么多跑乒乓球的记者都很少称呼过“蔡主任”,大家更习惯叫“蔡指导”。

 

  而蔡振华自己也说,他更习惯“蔡指导”这个称呼,即便后来进入总局领导岗位也如此。虽然是一个称呼上的变化,但记者们的感觉却不同。

 

  疑惑的“拿热门的项目乒乓球在国内绝对是一个热门项目,不要说街头巷尾总能看到乒乓球案子,就是各种大型活动也离不开群众的乒乓球对抗表演。而乒乓球的比赛现场,不管什么级别的比赛,总是能看到上到80岁下到8岁的乒乓球爱好者。

 

  与这些球迷相比,我们这些记者都是最业余的级别。我曾去过多个乒乓球比赛现场,不管是队内选拔,联赛,还是国家队比赛,听身旁的球迷讲解场上的动作,那橙色小球的转与不转人家都能明辨,而且对每个球员的特点也是一清二楚,让我很是怀疑,身旁坐着的究竟是球迷还是专业人士。

 

  但另外一个现象却又让人疑惑,那就是这个项目正在逐渐远离大城市,越来越多的乒乓球比赛,比如说联赛正在被足球、篮球等项目挤出大城市而远走中小城市。似乎是这个项目不被人关注,举办比赛也很难找到赞助商。

 

  这些年除了广州的乒乓球国际比赛每年延续外,京、上海的乒乓球大型赛事很少见。按理说,毕竟在大城市都难以生存,~般项目下到中小城市肯定玩不了多久便销声匿迹,但乒乓球却不然。

 

  这些年,苏州承办了不少乒乓球比赛,而且每次比赛都办得风生水起。很多地方愿意承办这样的活动除了筹备相对容易外,相信更多的是看中乒乓球这个运动的宣传效果和受欢迎程度。

 

  总有人说央视的乒乓球播得太多,但江和平说播得再多也是有收视率的,对于电视来说,收视是个硬指标,有收视率就说明有人在关注,而且乒乓球比赛的转播是50岁以上人群观看的重点项目。

 

  不久前到一个朋友家,他的老父亲听说我有采访乒乓球员的机会,就跟我聊了起来,那劲头儿真让人无法用语言形容。办公室一个同事的父亲同样是一位乒乓球爱好者,喜欢乒乓球到了痴迷的程度,我每年发到手的与乒乓球有关的各种手册最后都变成了他的收藏品:

 

  有时我不由疑惑,乒乓球是真的被挤出了大城市,还是人冢早过了抢地盘的阶段了?还是在走基层,夯实群众基础或许这些都有。

 

  楚天运动频道与您共同进步!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

【打印】 【返回】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