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超:鲁能印象长盛不衰 张继科十年磨一剑

来源:搜狐体育 编辑:soloya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0日 点击数:

  作为乒超联赛的常客,“山东鲁能”的名号已经叫了很多年。曾笑傲于巅峰,也曾煎熬于低谷,但由一家企业同时打造男女两支俱乐部征战乒超联赛的历史,鲁能至今还在独树一帜地延续着。

 

  鉴于上赛季男线实力提升,女线发挥稳定,本赛季初,鲁能俱乐部提出了男女双线都要“保三争一”的口号。而当联赛行程将半,在团体排名榜上,山东鲁能男女队双双位于榜眼的位置上。

 

  立秋时节,记者奔赴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的大本营,探寻“保三争一”的原动力……

 

  鲁能印象

 

  “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乒乓球俱乐部”,这是乒乓圈对山东鲁能的标志性评价。十年前,山东鲁能俱乐部诞生,加入到亟待发展的职业化乒乓球联赛中。

 

  在去往济南的途中,凭借这个印象,记者一直勾勒着鲁能如今的模样。走出火车站口,迎面而来一阵难得的凉爽。搭上开往鲁能基地的出租车,从司机师傅的口中得知,酷热的济南昨日被一场大雨浇了个透心儿凉,我们来得正是时候。

 

  从遐想回到现实,看到车窗外掠过了“鲁能足球俱乐部”的基地时,觉得我们离目的地应该也不远了。果然,一分钟后我们停了车。可面前的单位门牌上却写着“山东电力研究院”的字样,这显然与记者想像中的景象并不吻合。在与鲁能基地的于伦主任通过电话确认后,我们穿大院,过林荫,终于见得“庐山真面目”——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

 

  见到于伦主任时,他刚刚忙完8月8日男队主场比赛的联系工作。简易的楼层,简洁的办公室,就连回忆起鲁能的历史时,他的回答很简单——这十年,很稳。

 

  2000年以前,中国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和选拔基本还在延续着从业余体校到省市专业队,再到国家队这条“举国体制”的老路。但随着体育运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所谓俱乐部和高水平专业队并存的“双轨制”说法也就应运而生。

 

  尽管“俱乐部”慢慢走入了乒乓球的世界,可其“零星式”的存在实质上只是帮专业队换了个名字。国际比赛只有国家队的高水平队员可以参加,国内比赛又少的可怜。许多省市队的运动员无法得到比赛的锻炼。乒乓球运动也不得不在计划与市场的夹缝中生存。

 

  时下的山东省乒乓球队正是面临着如此窘境,由于运动员层次青黄不接,导致竞技水平严重下滑,很难在全国性比赛中具备夺牌实力,乒乓球在山东的发展一度陷入低谷。

 

  而与此同时,“山东鲁能泰山队”问鼎中国足球“双冠王”。鲁能在足球俱乐部的经营上获得的巨大成功,无疑给日渐落寞的山东乒乓球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经过短暂接触后,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与山东省体育局当下一拍即合,很快于2000年2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无偿接管原山东省乒乓球男女队。在全国,鲁能率先将乒乓球领入了企业管理的职业化市场道路。其新型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专业队有着本质的不同。“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也就此正式成立。

 

  可由于运动本身的差异性,在当时搞俱乐部,乒乓球远没有足球的影响力大。所以足球可以有自己的训练基地,而乒乓球却只能临时在“山东电力研究院”的大院一角安营扎寨,这一扎就是十年……

 

  走出办公室,从办公楼、训练馆、健身房、食堂再到运动员公寓。我们随于主任转遍了基地的每个角落,但前后用时还不到15分钟。于伦说这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俱乐部就是在“小而紧凑”的环境下坚持稳中求进。“原来俱乐部都没有办公楼,我们一直在公寓里办公,现在也都慢慢规范了。”看着自己再熟悉不过的“一亩三分地儿”,一直负责为队员安排后勤吃住的“管家”于伦说起这话来却带着些沧海桑田的味道。

 

  “于主任”是大家在俱乐部对于伦的习惯性称呼,其实他的职务全称是“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对于“公司”的概念,我们从另一个故事中慢慢感受到,其主人公就是现任山东鲁能乒乓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孙建。

 

  鲁能俱乐部与其他俱乐部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的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公司最大股东的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在全国电力系统素有“铁军”之称,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建设成果,这种企业管理文化的移植,对于鲁能乒乓球俱乐部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上不断借鉴足球俱乐部经营的成功经验,短短几年时间,“山东鲁能”也已经成为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的一面旗帜。

 

  2007年,鲁能高层再次做出新的决定,成立山东鲁能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足球和乒乓球两个俱乐部。也就是在那一年,孙建就职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并以常务副总经理的身份直接分管乒乓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

 

  “以前足球和乒乓球是两个单位,各忙各的,各有各的人事财务制度,彼此也没什么联系。现在把两个俱乐部统一到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来管理后,资源可以达成统一调度。起码双方有了相互比较,企业的约束和监督体制也会得到完善。”孙建这样阐述着创建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初衷。

 

  在孙建的印象里,体育文化发展公司的成立,是十年来鲁能俱乐部稳步前行中唯一的一次重大举措。“没整合之前,公司里的人事啊,财务啊需要管的很多。成立新公司后,这些工作都有统一的部门负责,我只要一门心思地抓好俱乐部的训练比赛和建设就行了,少操了很多心。”

 

  公司的结构得到了优化,人力的配备也就更加精细。目前,在孙建分管的乒乓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内,只有2名竞训部的同事负责联赛期间球队的各种手续办理,3名综合部的同事负责球队的后勤保障。连他自己在内,整个单位一共6名员工。“联赛密集的时期,里里外外就这几个人,也挺难熬的”。

 

  将优良的企业文化移植到俱乐部平日的管理中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或许球队里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是最有发言权的。在俱乐部的所有教练员中,谷青成是唯一一位陪鲁能走过十年历程的见证者。用他的话说,公司与俱乐部已经越来越默契了。

 

  “刚刚成立俱乐部的时候,这边的管理很规范,也很严格,每天按时出操、按时就寝,有点儿半军事化的感觉。原来我们在运动队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赤膊训练,到了这边就不允许了。训练、开会、集体活动时都需要统一着装,红都是红,黄都是黄,看上去特别整齐。平时训练结束后,必须将球都收好,如果发现落下一个,可是要罚款的。这种严格是件好事,它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很多好习惯。”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管理方式都适用于俱乐部。只要符合运动特性和规律,企业也会尽可能得尊重俱乐部的意见。多年来,企业管理的办事效率一直让谷青成感觉很踏实,不管是球队比赛的出行计划,还是运动员的后勤保障,甚至是每个月的工资发放,教练和队员都很少担心。有了这种良性循环,十岁的鲁能乒乓球俱乐部一直成长得很健康。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

【打印】 【返回】

发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