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雷复兴路上伤痕累累,英国网球需清醒

来源:搜狐体育 编辑:物思羽lucky 发布时间:2010年07月10日 点击数:

  对于英国人来说,无论是亨曼还是鲁塞德斯基,他们的成就也注定只能成为一段历史的注脚,他们的荣誉单上少了一尊大满贯奖杯。这就是现实,英国人对大满贯的渴求程度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诸如穆雷曾在某年某月某日攀升到世界第二的消息已经无法塞满其空虚的内心,这些短暂的浮名在费纳统治的年代本来就太过苍白,回味太久,更容易变得索然无味。

 

  这真是个残忍的笑话,没有一个大满贯为成绩单作润色,再伟大的球员也败给了时间,不久就会被后人在名字前附上“曾经”、“水货”、“劳模”等尴尬的前缀。这个道理罗迪克早就明白,达维登科更是如此,而安迪·穆雷呢?

 

  五年前穆雷就明白了。自从1936年佩里最后一次夺得大满贯之后,英国人对于网球的记忆便停滞了。他们在不愿放任荣耀远去,在温布顿的球场外树起了佩里的铜像,对每一个后辈反复吟诵半个世纪前的颂歌,告诉他们“无论胜利还是失败,请你们同等视之”。但可悲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历史,也没有一个人能将胜利失败都看得坦然。

 

  英国网球一直在呼唤一个救世主,穆雷从18岁时就背负起了复兴的大旗,但这一路上却弄得自己伤痕累累。去年年底,穆雷最后一次为国出征,用一座霍普曼杯祭奠英国逝去的光荣岁月。接着,他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毅然决定退出戴维斯杯。他奋力地甩开了所有的枷锁,逃离了空洞的民族责任,逃离了不切实际的救世主的角色,逃离了斑驳不堪的荣耀。

 

  对于穆雷来说,今年的他,23岁,必须全力向大满贯发起冲击,不能再被其他事情左右,按照四年前的规划,今年将是他载入历史的最佳时机。

 

  四年前,2006年6月,巴黎。刚满19岁的穆雷在法网首轮淘汰出局,但这并不影响英国人对于穆雷的兴趣,《泰晤士报》记者保罗·金米琪就是其中的一个。此时的穆雷刚迈入50名,精力旺盛得如同掉进油锅的荷兰豆,从05年转入职业以来,他一路奔袭,不知疲倦地参赛,以黑马的姿态将亨曼、罗迪克、休伊特撂倒在地,甚至在泰国差点让费德勒难堪。

 

  一年之内,穆雷排名蹿升了100多,但即便如此英国人对他并没有什么好印象。《卫报》的专栏作家西蒙·哈腾斯将穆雷形容为一个“暴怒且毫无魅力可言”的年轻人,而在保罗·金米琪的眼中,这个苏格兰人也完全无法和亨曼相媲美。

 

  她毫不客气地写到:“没有一点英国绅士的风范,反倒像纽约街头的小混混。身形单薄走起路还有点佝偻;深色的棒球帽让一头微卷的爆炸头更加狂躁;脸色惨白激不起任何表情,笑起来嘴角会拉开固定的弧度,邪恶地露出两颗尖牙;耳朵上塞着一副耳机,口袋里的IPod始终放着痞子阿姆的歌;最喜欢的电影竟然是《非礼勿视》,而不是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或是《断背山》;他一定没看过《傲慢与偏见》,我甚至怀疑我们能否说到一起……”

 

  但仅仅二十分钟,保罗就推翻了自己的看法,她惊讶地将穆雷形容为“冷静、思路非常清楚、对于每个问题都有极强的操控性、自信而好斗的年轻人,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没有人能想到,19岁的穆雷转入职业不过一年,他竟然已经将“如何在比赛中处理压力”放在首位,这个道理罗迪克直到去年才明白,而更多的年轻人至今还没能理解。

 

  在采访的尾声,保罗问穆雷是否想在接下来的温网拿一个大满贯,他思考了片刻后不紧不慢地回答:“虽然我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不足以能拿下一个大满贯。我的各项技术分解开来都可以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如何糅合在一起,并持续地发挥最大的合力,我还不清楚。现在让我拿大满贯根本不切实际,即便拿了那也只是侥幸。我想,四年之后,23岁吧,我很有耐心,并不着急。”


我想把这篇文章分享到:

【打印】 【返回】

发表留言